內地孕婦改變香港社會
Categories: China, Healthcare, Hong Kong, Maternity, News | Published on October 18, 2012
近年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已一躍成為香港最熱門的議題,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為了響應港人保障本地孕婦的強烈訴求,香港政府在二零零七年二月一日推出新政策針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問題,新政策旨在使本地孕婦有權優先使用香港公立醫院的婦產服務,確保港人母子得到妥善照顧之餘,更令香港醫療系統有能力服務來港產子的外來孕婦,杜絕外地孕婦在臨盆前趕到急症室分娩的危險行為。
要了解香港政府為何要一再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我們要先明白為何內地孕婦千里迢迢來港產子。
內地孕婦來港原由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主因在於內地政府一直嚴格執行計劃生育,俗稱「一孩政策」,限制城市與農村的夫婦只能生育一名孩子,而超生的嬰兒需繳交數以十萬人民幣計的鉅額社會撫養費,而香港的公私營醫療機構只徵收約4至7萬港幣,相對而言十分便宜,因此不少內地夫婦選擇在港產子,避免繳交超生後的鉅額罰款。
加上香港擁有舉世知名的優秀醫療系統,醫療設備齊全外,更培訓出專業的婦產科醫生,他們醫術精湛而且態度親切,可以確保孕婦和嬰兒得到最周全的照顧,因此不少內地夫婦慕名來港產子,加上內地人在港出生的子女將自動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內地夫婦可藉此申請單程證來港照顧子女,從而享有香港各式各樣的社會福利,包括法律保護、九年免費教育、綜援、公屋、公立醫院及多國免簽證等,改善生活。
2001年終審法院就《莊豐源案》作出的判決更為內地孕婦大開方便之門,為她們打開來港產子之路。事緣莊豐源的中國籍父母持雙程證來港探親,並逾期居留至誕下莊豐源,最終被捕。當時終審法院根據《基本法》第24條裁定港府敗訴,法庭認為即使莊豐源的父母並非香港居民,莊豐源仍享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自此所有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均可享有居港權,父母是否份屬香港永久居民已不再重要。港府引用保安局的數字指自97年回歸至01年6月為止,只有約2, 200名內地夫婦所生的嬰兒,認為只要有效防堵非法入境者即可輕鬆處理問題,嚴重輕視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需求。
「自由行」就是內地夫婦來港產子最大的催化劑。自2003年全球爆發沙士後,香港因沙士而死的人數冠絕全球,嚴重打擊香港旅遊業,繼而有五十萬人參與七一遊行,表達對特首董建華施政失誤的不滿。為了安撫香港市民,中央推出港澳個人遊,簡稱「自由行」,容許中國大陸居民以個人旅遊的形式前往香港購物和消費,刺激香港經濟,在當年春節黃金周過後,香港錄得高達44.4億元旅遊收益。「自由行」同時為內地孕婦大開方便之門,使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數字急劇增加,研究顯示在2009年1到6月,內地孕婦在香港誕下16724名嬰兒,佔香港出生嬰兒總數的44%。
透過以上的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港府才是最大的推手,它直接或間接地鼓勵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最終導致大量內地孕婦來港。到底內地孕婦為香港帶來什麼影響?
內地孕婦衝擊香港醫療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最為人垢病的是她們的數量過於龐大,霸佔公立醫院的床位,使本地孕婦不能依時順利預約產前檢查,更遑論預約床位產子,嚴重剝奪本地孕婦權益。有本地孕婦在社交網站facebook開設「反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10萬人Like畀政府睇!」群組,並發起千人大遊行抗議本港婦產科服務「超載」,產婦往往要輪候四個多小時才能接受檢查,與數年前相比增加逾三倍,影響本地孕婦的安全。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手法更加層出不窮,已經有不少內地孕婦「自由行」來港,逾期居留至臨盆再直接往急症室產子,既為急症室帶來不必要的工作壓力,影響公立醫院的服務質素,更同時危害孕婦和嬰兒的性命安全,因為她們往往沒有接受任何產前檢查,萬一有任何問題也無從得知,此外不少孕婦篡改預產期月份,扮早產提早入院分娩,最近更有內地孕婦在港犯法判監繼而留港產子,懲教署數據指今年一月已有8名在囚內地孕婦,其中5名可能會在服刑期間產子。
但內地孕婦造成的最大問題在於「走數」。醫管局2010至2011年度的財政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3月底累積盈余達八十六億七千零六百萬元,較前一個年度的盈余增長近一成,可惜涉及應收帳目的呆壞帳卻高達四千二百六十九萬九千元,比前年度三千四百四十七萬一千元呆壞帳激增逾兩成三,其中逾百分之五十四呆壞帳涉及非符合資格人士,數目高達二千三百二十三萬元,較前年度急增八成七。醫管局承認雖然已採取行動追收欠款,但成功收回的機會不大,白白浪費了香港納稅人的血汗錢。
醫管局出招限制
為了舒解內地孕婦對香港醫療制度造成的衝擊,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執行婦產科服務中央預約制度,規定所有孕婦,包括打算來港分娩的內地孕婦,必須先行預約本地醫院的床位並接受產前檢查,制度旨在預留足夠的名額給本地孕婦,確保她們可以享有周全的婦產科服務,非本地孕婦可以預約登記餘額,換言之在名額爆滿後,醫管局便會中止非本地孕婦的預約申請。透過新制度,醫院可以更有效分配醫療資源,為本地孕婦與其嬰兒提供最周全的照顧。
醫管局亦進一步提高非本地孕婦產科套餐服務的最低收費,現在已預約的人士要繳付39,000元,而沒有預約的人士需支付48,000元,孕婦更必須在首次預約時繳交費用全數才能確認預約。私營醫院亦全力支持並配合政府的政策,向已預約登記及繳交住院訂金的人士發出預約確認通知書。
入境事務處更進一步加強對所有非本地孕婦作出入境檢查,特別是處於懷孕後期的孕婦,任何懷孕約七個月(即28週)或以上的婦女將被視為懷孕後期。假如入境人員懷疑內地孕婦來港的目的在於在港分娩,入境人員會要求她們出示由本港醫院發出的預約確認書,若未能出示確認書,入境人員將聯同醫護人員判斷是否批准她們入境,入境處有權拒絕內地孕婦入境。
現行政策存在爭議
雖然針對內地孕婦來港的新政策已漸見成效,但社會各界仍然就它的發展和內容持續辯論。新政策將港人的中國籍妻子與雙非孕婦(指該孕婦的孩子的父母均不是香港人)一視同仁,導致有港人的中國籍妻子因急症送院診治並分娩,最終被視作衝關個案處理,按規定徵收十一萬醫療費,一家人的生活頓時陷入困境。而且新政策只針對內地孕婦,外籍孕婦卻得以豁免,招致有歧視內地孕婦之嫌。
中港家庭的丈夫份屬香港永久性居民,其中國籍妻子將會在婚後在港生活,與其建立家庭,只要兩人透過合法途徑結婚,她們不應該與來港只為產子的內地孕婦混為一談,中港家庭的孩子亦應該享有與其他港人子女一樣應有的權利,但新政策一刀切的做法並沒有體諒到中港家庭的實際需要,實有不公之處。
再者人口老化在香港已經是大勢所趨,難以扭轉。調查顯示香港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由2001年的36.7歲快速上升至2011年的41.7歲,預計到2041年65歲或以上的長者將佔香港總人口30%,到時平均每3.3人中便有一人屬長者,可見香港未來幾年的人口將加速老化。內地孕婦的子女正正將會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棟樑,他們既可以為香港在競爭日漸激烈的全球經濟提供不可或缺的年輕勞動力,更有助供養日後香港日漸老化的人口。
從經濟角度分析,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婦產科服務本來就比絕大部份醫療服務複雜而且嚴謹,由產前檢查到產後坐月,這些服務難以長時間佔用香港的醫療設施及人力資源,但孕婦卻必然會留港消費,再陪侍孕婦生產的丈夫與其親人皆會在香港花費,再加上嬰兒出生後,需要為其購置食品和其他日用品,特別是奶粉,內地人來港大肆搶購奶粉已經皆知巷聞,由此可見內地孕婦對香港經濟有一定程度的貢獻,但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有效防止孕婦偷渡來港產子或拖欠婦產科費用。
港府已叫停2013年內地孕婦配額
鑑於內地孕婦在公立醫院分娩的數目一直有增無減,港府在2010年將內地孕婦在公立醫院產子的配額限制到10000名,但2011年在香港公立醫院出生的人數仍然超過 45,000名,嚴重超出公共醫院的負擔能力範圍之內,因此港府吸收經驗,在2012年將有關的配額大幅削減至3400名,雖然公立醫院的配額遠低於2010年的水平,仍然迅速爆滿,最終港府宣佈由下屆特區政府決定2013年香港私立醫院內地孕婦的配額,換言之明年內地孕婦暫時無法在香港公私營醫療機構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