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改何去何從?
Categories: Health Insurance, Healthcare, Hong Kong, Medical Insurance, News | Published on November 14, 2012
醫療改革一直也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但時至今日計劃的詳情仍然未得到任何的定論。全因香港政府一直將這個問題放在較次要的位置,香港政府一直致力解決其他問題對香港造成的影響,例如金融風暴,非典型肺,豬流感,乃至今日熱門的房屋問題,國民教育和貧富懸殊問題等,卻疏忽了與公眾進一步探討如何改革醫療系統應,包括改善基層醫療服務、促進公私營醫療合作與及強化公共醫療安全網等。
上屆政府已承諾會在2015年實施自願性醫療保險計劃,香港社會普遍對此抱持信心,有香港醫學界的代表與新政府和新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協商,提出的建議包括透過稅務優惠鼓勵市民購買醫療保險,以此作為契機開展醫療融資改革。但亦有評論認為醫療改革只關注保險公司和私營醫療機構的利益,疏忽基層市民的利益,直指政府強迫市民「8折」支薪。到底醫療改革的現況如何? 香港市民應該何去何從?
兩階段公眾諮詢仍未有定論
過去二十年,香港政府一直就醫療改革問題進行多次公眾諮詢,由1985年的「史葛報告書」到2011年的「醫保計劃,由我抉擇」。時至今日,香港醫療系統由公私營醫療機構組成、分成基層醫療服務和醫院服務兩類。
醫院服務主要由公營醫療機構提供,由全港57%醫生服務一成的市民,而餘下43%於私營醫院工作的醫生只服務一成的市民,基層醫療服務,特別是門診服務,由私營醫療機構負責,市場佔有率達7成,可見公私營醫療服務的分配嚴重失衡,港人傾向接受醫院服務多於基層醫療服務,公立醫院過多的工作量已嚴重影響醫療質素。因此香港政府自2008年起推動醫療改革,既繼續維持高質素的醫療服務,並有效分配公私營醫療服務,防止分薄公立醫療服務。
香港政府於2008年3月開展第一階段的醫療改革公眾諮詢,政府當年的目的在於維持香港醫療系統長遠可持續發展,並應付人口老化和醫療成本增加對醫療系統造成的影響,政府提出四項建議以改革醫療服務,包括加強基層醫療服務, 推動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 發展電子醫療紀錄互通和強化公共醫療安全網等。
在二零一一年提行的第二次階段公眾諮詢中,香港政府表示公營醫療系統作為社會安全網的功能將維持不變。除此之外,政府亦建議推出自願參與的醫療保障計劃,以公帑為主,私人資金為副的形式,資助有經濟能力的人士購買私人醫療保險,計劃旨在重新分配公私營醫療資源,只要將有能力的香港居民分流到私營醫療機構,既可改善私營醫療機構的服務使用率,又可減輕公營醫療機構面對的負擔,有需要的市民可以繼續受惠於政府資助的公營醫療服務而不用面對漫長的輪侯時間,亦為私營醫療保險和醫療服務市場帶來更激烈的競爭,從而提高服務質素和透明度,使消費者享有更優秀的服務。
香港政府已答應會繼續撥款改善香港的醫療服務,預期到二零一二年醫療衞生的開支會佔政府經常性開支的百分之十七,它亦承諾會撥款500億元推動醫療改革,亦不排除會直接資助市民參與私營醫療保障計劃。
醫管局肥上瘦下之過
事實上,香港市民現在每個月已經將5%工資用在強積金之上,再加上市民本來可自由運用的另外5%來自僱主的供款,已經被「9折」支薪,因此,假如政府實施建議的5%強醫金,市民的薪酬將進一步緊縮,特別是月入一萬元左右的低收入人士,他們的生活將會百上加斤。
社會已經不時有報導指醫管局並沒有有效地運用經費。雖然醫管局每年獲政府撥款達270多億元,但其中有近8成多被用作支付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單單是醫療顧問和副顧問醫生的薪酬就高達40多億元,據報醫管局主席和總監的年薪甚至比香港特首更高,反之醫管局一直表示藥物由於醫療成本上升而日漸昂貴,以至部份病人需要自行負擔藥費,但事實上藥物只佔醫管局總開支約8%,總數約21億元,可見醫管局嚴重錯配資源,將納稅人寶貴的血汗錢不折不扣地浪費在不必要的高層人員身上,漠視社會各界迫在眉睫的醫療需要。
社會各界反應迴異
我們認為醫療改革必須建基於政府為公眾提供的「安全網」 – 即資助公共醫療保健服務,而醫療保險服務則為更有負擔能力的人仕服務 – 特別是私人醫療服務。這將有助重新分配公私營醫療資源,公立醫院可以重點培訓醫護人員,為低下階層提供資助服務,特別是提供重大手術和急診治療。過去公立醫院的醫生佔全港醫生的40%,卻負責醫治全港90%的病人,在醫療改革後,這個情況將有望逆轉。
醫療保險對於解決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它促進公私營醫療機構更優秀的良性互動。針對私營醫療機構的質素,上屆政府已建議提出一個法定機構來規管私營醫療服務,以確保私營醫療機構俱備充足的透明度,競爭力和更高水準的服務。它為年輕人引進自願保險計劃,鼓勵年輕人為自己健康儲蓄,並可享30%的保費折扣從而確保他們晚年生活無憂。
針對收入豐厚,俱有經濟負擔能力的人士,政府應該提供稅收優惠。為了更合乎經濟原則地有效運用醫療資源,政府可以為全港市民提供HK $ 6,000現金津貼,既有助改善市民的健康,亦可以有效運用庫房盈餘,減輕納稅人負擔。
鼓勵預防勝於治療
醫療改革諮詢文件的重心始終放在治療服務上,並沒有鼓勵市民為尋求預防性護理服務而求醫。基層健康服務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提供預防性護理,以此全面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從而促進身心健康,但大部分病人只會在發病後求診,嚴重缺乏防疫意識,他們一般都認為可以醫好他們的醫生就是好醫生,忽視自行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因此政府應該積極推廣基層健康服務,鼓勵市民改變生活習慣從而促進健康,不要再把重點放於如何治療疾病上,透過穩健的家庭醫生制度讓病人與醫護人員建立互信的關係,醫護人員可以有餘暇分析病人的健康狀況並教育病人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同時改善病人與其家屬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長遠而言,社會整體的健康狀況亦將會得到改善。
我們亦特別要強調發展電子醫療紀錄互通的重要性。私人醫生可輕鬆透過電子健康記錄取得醫管局病人的病歷,既減省不必要的行政手續,又鼓勵病人向私人醫院求醫,促進基層醫療服務私營化與競爭,因此政府應該儘快落實發展電子健康記錄互通,提高市民對基層健康服務的認識。
改革事在必行
近年香港醫療事故頻生,病人需要輪候相當長的時間,服務質素亦愈來愈為人詬病,為了全港市民的福祉,醫療改革勢在必行,醫療改革貴在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醫療體制,確保每位市民都可以得益,就低下階層而言,確保既有的資助公營醫療服務質素提升,輪侯時間進一步縮短至關重要,對中產階級而言,要確保他們不用承擔不必要的醫療費用之餘,亦要擁有更多更全面的醫療保障措施,
無論如何,醫療改革對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也影響深遠,政府在落實執行任何計劃前,都必須要考慮清楚措施對香港社會整體帶來的影響,確保措施可以平衡社會各界的利益,從而爭取社會各個階層的支持和共識,改革將會更事半功倍,長遠而言促進全港人士的身心健康,並提升社會整體的健康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