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慢性病概況
Categories: Health Insurance, Healthcare, Hong Kong, Medical Insurance, News | Published on October 11, 2012
近年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普遍越來越長,主要得力於先進的醫療服務,但壽命延長,不等如生活健康舒適。事實上,非傳染慢性疾病威脅,例如癡肥,抑鬱症,心臟病,哮喘,糖尿病或癌症等,一直嚴重威脅港人健康。近年已經不止老年人受慢性病威脅,因慢性病而死的人士有年輕化的趨勢,特別是心臟病、癌症和中風。研究顯示三分一因癌症而死的人士年齡介乎65歲或以下,因心臟病和中風而死的人士更有逾一成正值壯年,可見慢性病的影響力深遠。
慢性病患者劇增
自回歸後,香港的空氣污染日益嚴重,香港大學在今年初發表報告,以世衛新修訂的空氣污染指標“達理指數”,推算出在2007年至2011年間,5年內約有3200名港人因空氣污染死亡,因治療或死亡引致的經濟損失更高達400億港元,過去3年污染超標日分別為304、301、305日,遠低於世衛標準,情況屬“災難性”。
眾多本地研究已經顯示空氣污染與因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疾病而入院或死亡的人數有顯著關連,而它對健康亦造成多方面的影響,急性病症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而患上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其病情亦會惡化,甚至提早死亡。雖然不同人士受空氣污染影響的程度皆不同,但主要的病徵包括喉嚨痕癢、咳嗽和胸痛等,而兒童及長者的病情往往更嚴重。
除了空氣污染,不良的生活習慣亦是引起慢性病的原因,香港大學在二零一一年進行的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者每日沒有進食足五百克蔬果,而且七成人每周沒有進行中等強度運動,例如騎單車和打保齡球,達兩個半小時,三成受訪者的體重指數(BMI)更為廿五或以上,屬於肥胖,分別有兩成八至三成半受訪者患上高血壓或前期高血壓,幸好逾80%人屬非吸煙者或戒煙超過十年,近95%人無過量飲酒,可惜70%香港人每星期做少於2小時的體力運動,更有21%人表示沒有做任何運動,與國際標準的55%和18%相比,可見港人普遍缺乏運動。
香港人口持續老化亦造成越來越大比重的人口屬慢性病患者,根據香港統計處的估計,到2028年香港人口將超過800萬,到2041年更會有847萬,在30年間增加約140萬人,隨著出生率持續偏低,加上港人愈趨長壽,65歲或以上的長者急增,估計在2011年佔全港人口13%,到2041年佔30%。換言之,平均每3.3人中便有一人屬長者。眾所周知,年紀越大的人士會花越多錢在醫療方面,醫療費隨年齡增加,更進一步消耗長者的退休金,加上通貨膨脹的影響,可見老人家需要準備更多醫療預算。
無法預測何時結束治療
公眾一般也不了解慢性病患者的需要,當他們選購保險計劃時,往往側重在醫療保險,忽略了長期護理保險的重要性。醫療保險旨在向受保人收取一筆醫療保險金,從而建立醫療保險基金,無論受保人因意外受傷或不幸患病,醫療保險公司會為受保人補償因醫療費所造成的全數或部份經濟損失,醫療保險的保障範圍一般包括住院、門診、防疫注射、婦產科、新生嬰兒、牙科和已存在病症等,毫無疑問醫療保險有效防止受保人因高昂醫療費而負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更確保受保人有能力向私營醫療機構求醫,確保受保人享有優質的醫療服務。
醫療保險的賠償往往屬於一次性給付,但慢性病患者卻需要短則數年、長則數十年的照護,而且無人可以有效預測何時該結束治療,因此而生的長期照顧費用可能相當龐大,一般醫療保險將難以應付,在這個時候,慢性病患者需要及早做好準備,按實際需要選擇按月給付的慢性病保險,縱使受保人因病完全喪失自理能力,保險公司仍可為他們提供每月所需的經濟支援,儘量令慢性病患者生活無憂。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眾多國家的人均壽命比起以往越來越長,他們的生活亦受惠於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但科技再發達,人們仍然面對眾多健康問題,例如癡肥和慢性病。因此世衛建議成人每星期應該做150分鐘適量的帶氧活動,注意飲食,保持營養均衡,加上充足睡眠,就能減低患上各式各樣慢性病的機會。假如已購買醫療保險,生活更輕鬆自在。